书评 | 这样好的夜晚

按 ‘ 书评 ’ 标签归档

《寻路中国》:希望接下来不要再错过

  中国的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农民离家去城里找工作是怎么一回事?教人们怎么做生意的是谁?他们在哪儿学到汽车制造技术的?他们是如何琢磨出怎样开车的?谁教会小镇上那些精明的女人穿衣化妆的窍门?什么时候开始,推动这个时代的已经不是大规模的政治事件和强力领袖,而是走向城市的农民和边学边干的企业家?

  大概是因为身在其中反而熟视无睹,抑或是自顾不暇根本懒于深究,身处这个急速前进的时代中的大多数人,像熟悉了亲人的鼾声一样,坦然接受了城镇的巨变与喧嚣、工厂的繁荣和衰败,没有(来得及)向事情的缘起发问,也错过了最好的记录时机。

  所以我想我们要感谢何伟(Peter Hessler)。这个“向来喜欢应对在中国生活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美国作者,开着租来的City Special和Santana汽车,以可口可乐、奥利奥和佳得乐充饥,露宿荒野之间、星空之下,或者甘于忍受公安和爱国村民的骚扰而常年居住在城郊小村,用我们大多数人早已忘却的方式亲近这片土地,帮助我们追踪经济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

» 浏览全文 »»»»»»

唐德刚:袁氏当国

袁氏当国 封面  1901年11月,李鸿章老师去世。据说,李老师死前曾如是力荐直隶总督人选:“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奇怪的是,袁世凯此等大枭雄,自民国有史以来却并无一本对其有正面评价的书。治史家们是不为也,或不能也?
  直到几年前看《走向共和》,才终于对那个从前只在银元上和鄙国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肉嘟嘟一颗光头,有了些重新的认识。而去年岁尾一气读完《袁氏当国》,则可以算是一石二鸟,不光对袁老师的认知愈加立体,对作者唐老师德刚也有了许多迟到的兴趣。

  一部《袁氏当国》,尽显唐德刚的真性情。这个可爱的老头,有着淳朴的儒家善恶观(比如他常常用遗臭万年这类词),同时又自始至终怀有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年近八十还跑去联合国广场游行,扛标语要求日本赔偿道歉),并且,他似乎也不打算努力在作品里掩饰这些。因此,在一堆竭力端着所谓中正平和,追求所谓绝对客观的冰冷的历史家里边,唐老师便难得地让人觉得真实可爱,有血有肉。

   » 浏览全文 »»»»»»

从今天起,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昨天夜里得了禽流感,正好趁请了一天假。

  工作日竟然可以懒洋洋呆在家里,穿着很久不换的睡衣,坐卧随心,实在是件惬意而奢侈的事情。我在傍晚六点十分醒来,不知今夕何夕,也无需确定身在何处,只是分明感受到,一次位于正常工作日的休憩远比十个双休日来得丰满和有效。那末,为什么我们需要被规定在哪一天一起休息呢?

  半个月前淘来的二十几本书扔得到处都是。它们不会说话,却仿佛都在沉默地嘲笑我由来已久的买而不读。这么多年来,买书的冲动总是远远大过于读书的欲望。许多书偶然翻开,却永远只能读到前边六七页就匆忙丢下。我宁愿形容猥琐地蹲在电脑前,打开一个又一个没有尽头的链接,漫无目的却又急不可耐的等待时间过去。我慢慢习惯对一切浅尝辄止,手忙脚乱而一无所获,在每一个深夜迟迟入睡并懊恼不已。
  晴空一道霹雳闪过,突然很想出去找个地方,好好看看它们。
 
   » 浏览全文 »»»»»»

王小波门外走卒

王小波的照片  读到一本好书,看罢一部好电影,勾搭上一个好姑娘,都是叫人高兴的事情。然而那种欢喜的情绪似乎总是极难表达真切。往往在煞费苦心的折腾一番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说的或者写的,与自己的内心体验始终隔着一层似有若无的障壁。你明明是一百分的开心,别人却只能分享到八十分甚或更少,这真让人烦恼。

  但是我竟然乐意做这样的折腾,经受这样的烦恼。尽管人们不曾表达的喜悦永远占大多数,但我总是想,如果我多说一些,也许便能多让人们分享到一些好的情绪,并因此提升自己描述真实内心的能力。
  今天,我终于愿意尝试说一说关于王小波先生的想法。

   » 浏览全文 »»»»»»

像福贵那样《活着》

余华:活着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 浏览全文 »»»»»»

小王子:长大就笨了

小王子  那天我第一次打开《小王子》,就呆了。不是因为它的清新剔透,而是圣埃克苏佩里的那些画儿。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收到过很多画着小人的卡片,但是一直到那一天看到小王子里面一样的画面,我才知道,原来那些小人和花花草草曾经并且一直在这样忧伤的童话里生长着。

  圣埃克苏佩里把它献给一个大人,献给他曾经做过的孩子。“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这事的又有几个呢?)”

   » 浏览全文 »»»»»»

病隙碎笔

刘力红:思考中医  我不是久闲的人,并非周末而长居在家的经验很久没有过了。这两日染了小恙,告病在家,于是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害病的是扁桃体。一般认为扁桃体内有较多的淋巴细胞,而淋巴细胞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换言之,这个小东西对人体的作用至今没有定论,但便是这种废物,几年来却每年必要令老夫发热一回,终日蔫在床榻,毫无平日神采。他日惹怒老夫,当除之而后快。

  幸而病中体虚,多是昏昏睡去,浑不知日之短长。
  但只要醒将过来,便觉百无聊赖。于是抽出自厦门带回的《思考中医》来读。说来惭愧,此书还是看娱乐串串Show的时候才知道的,当时是喜欢引用黄帝内经的梁冬访问此书作者刘力红博士。刘老师只解了“疾病”二字,就已经让我大开眼界。所以一直念念不忘,直到十天前在晓风书屋寻获。

  刘力红是那种对中医、尤其是中医经典,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热爱和执着的人。这种热爱近乎偏执。但是我喜欢这样的偏执。更加难得的是,他讲究溯本求源,喜欢究根由以明事理,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如极具耐心的师傅慢慢引你入这殿堂。

   » 浏览全文 »»»»»»

沧浪之水:豁然复骇然

  ——读《沧浪之水》,简直有种天机被泄露的感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察觉却又朦胧莫辨的某些东西给挑明了,讳莫如深却又一直有人在暗中操练并受益匪浅的诀窍给洞穿了,这怎不令人豁然复骇然?(雷达)

  用极慢的速度读完了38万字的《沧浪之水》。对我而言,这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不停地拷问自己、以及艰难寻找答案时不住冒汗的过程。

   » 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