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自宫,蹩脚的《班昭》 | 这样好的夜晚

伟大的自宫,蹩脚的《班昭》

  古时候有个老作家,自知气数已尽,为了给他们家没能写完的书找个续写的,就要十四岁的妹妹从他的两个学生里随便挑一个嫁了,好让这个倒霉妹夫帮他们家继续写书。不料该妹夫耐不住清苦,没多久就入宫当了皇太后的男秘,常年不归。还好该妹妹也能写,只好亲自从临死的哥哥那里接了班,在她大师兄的陪伴下,一写就是十几年。某日大师兄因为不堪于自己和该妹妹的绯闻不辞而别;倒霉妹夫呢也赶在这天从宫里回来,然后立刻因为不想给死皇太后守陵跑去投河自尽;说时迟那时快,一道精确制导的霹雳适时击中了该女的书房,把稿子都烧光了。家破人亡,该女只好含恨跑到宫里让皇帝养着写书。一晃几十年,神经兮兮的大师兄又出现了。好个大师兄,为了能留在宫中陪该妹妹写书,他毅然给自己做了个小手术,从此再也不长胡子了。又是几年过去,这部该死的书总算写完,身残志坚的大师兄拍拍屁股离开了宫里,最后两人郁郁而终。

  这个包含了幼齿、乱伦、面首、婚外情、自戕、灾难、畸恋和自残等关键词的故事,听起来像是有点变态的韩国电影。可事实上,它却是上海昆剧团新编历史剧《班昭》的剧情。老作家是班固,妹妹是班昭,俩学生一个马续一个曹寿,写的书是《汉书》。这部戏是传说中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之一。

  很偶然的机会,昨晚冒雨在深圳大剧院看了。剧院里人很少,但开锣十几分钟还是不断有人匆忙进场,赶走类似我们这种拿着二等票又想偷坐个好位置的家伙。乱哄哄的,好一会儿才消停下来。我觉得宪法应该规定开戏十分钟后所有人和宠物都不能入场。

  第一节还好。班昭主仆两人古稀出场,一句“小姐年方七十一”有点意思。简单交待了引子之后,开始倒叙。

  整出戏里,从十四岁到七十一岁的班昭都由年过花甲的张静娴老师饰演,她的《牡丹亭》算是我听得最多的版本了。我很佩服老艺术家克服行当鸿沟和年龄跨度的勇气及本领,事实上张老师也的确将十四岁班昭的那种聪明活泼表达得极好,可不得不承认,无论从样貌还是体态来说,比角色年长四十几年的岁月痕迹终究是太重了,直接的观感对引导观众尽快入戏而言是一个致命的障碍。
  班昭出场的这一节里有一个情节是宫中太监来封史官,班固让沏茶伺候。我们知道,茶这种东西在隋唐才真正开始作为饮料,作为学历史的,班固应该不会把几百年后的生活习惯挪来先用罢。

  后来更是渐渐有些失望。

  第一失望是俗,完全体会不到传统昆曲那种古典的含蓄优美。这部戏的台词大量使用了白话,“我对不起你”之类肥皂剧式的对白充斥其间。我能理解编剧体谅现代观众古文功底匮乏的好意,但是昆曲曲本从来以优雅华美著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才是这一剧种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不求用典多少,不求字字珠玑,但至少要让我们看到作者有朝这些方向的努力。况且,《班昭》描写的都是古代大文人之间的情事,流于平白的对话与其对话主体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剧中的太监用京白还可说无伤大雅,曹寿重回班氏草堂后和班昭那段对话的琼瑶味道简直让人喷饭。

  第二失望是情节编排的缺陷。无巧不成书大概是没错的,但这部戏里多次把几个重要冲突都安排在某一天的做法,却显得过了。比如某天,曹寿前脚到家跪哭先生新亡,太监后脚就来懿旨让他入宫,从哭到笑之间的过渡如此匆忙,实在太难为演员,情绪也因为铺垫不够而难以感染观众;最严重的是家破人亡那一夜,马续说唉呀人言可畏啊我要走了(前边十几年你干嘛不走哪),曹寿也在这一夜凑热闹从宫里跑出来要休班昭,太监跟着又来颁懿旨让他去守陵,曹寿居然立刻就去跳了江,班昭还没哭过几秒,那边马续不辞而别,正要开始哭马续呢,书房又被雷击烧着了……我承认班昭是个倒霉姑娘,可是也没必要让她这么个惨法吧!几个事情之间的过渡衔接又很僵硬,急急忙忙生搭在一起,让张静娴老师怎么演,让我们怎么看?
  情节编排方面还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故事的主脉发展基本靠剧中人陈述。好的编剧从来不会让剧中人说给你听,而是巧妙地做给你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都说出来了,还有什么可演的?

  第三失望是表演的瑕疵太多。可能是没有休息好的缘故,动作犹疑也就罢了,班昭醉酒那节唱到“授业公主,解惑王孙”时,张老师竟然破音了。后来马续进宫点醒班昭的那段,大师兄的真假音非常错乱,听得难受。至于曹寿,据说原来是京剧演员,暂时不作要求了。

  最大的失望,其实是整个故事的立意。我想编剧的原意,大概是想突破传统故事那种高大全的主人公形象,塑造一个也有私心杂念然而仍然伟大了的女作家。但是他在感情戏上用力显然太猛。整个戏演罢,我们看到的只有班昭“我也是千百个不愿意啊”的抗拒心理,非但不知道她那五十年如何忍得,似乎《汉书》最后能够写完,也根本是马续的功劳。编剧老师,您到底想表达什么?

  不过,总算还是有收获的。

  几处高潮确实有味道。班固唱“写就一部大通典”那段,极有气势;独守空房十几年后的某夜,班昭一句“好清冷的长夜”,也算寂寞到骨头里了。

  舞美不错。换景大部分采用聚光到演员身上然后在暗地进行,很流畅。曹寿跳江那一场,前景是班昭主仆在哭叫,后边水波投影在幕布上,曹寿从高处向幕布纵身一跃,迅速消失,交待清晰,创意挺好。

  还有,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戏剧团老是在演那几出古戏了。写戏这门手艺,非浸淫文学、戏曲、音律、历史数十年断难掌握,掌控力稍有不够,就很容易写出《班昭》这样存在巨大缺陷、虽然贵为“国家精品”却绝对不会被后人记挂的东西来。所以自古写戏者应该不少,但是得以流传的到头来就那么几个剧本。看戏的呢,也习惯了一遍又一遍地去看那些倒背如流的老戏,故事早已烂熟,角儿们如何唱念做打、一颦一笑,才是他们最关注的吧。

  瞎说了一通,其实让我想得最多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像班家的人这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况味。


  [班昭 – 海报]

相关链接:新编历史昆剧《班昭》介绍

    • crossing
    • 2006年07月30日 3:55下午

    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必定是寂寞清寒。即使自己喜欢,我依然会觉得有怀疑,到了年迈体衰的时候,他们时候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力来使自己不怀疑做此事的初衷?又或者,到彼时,他们自己都忘记了。:jue:

    大头回复(2006-07-31 21:23):

    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了。哪怕是一辈子种地,都可能会种几年水稻,又憋不住去种几年烟草什么的。

    • 2006年07月31日 3:55下午

    哈申请转载

    大头回复(2006-07-31 21:23):

    准了。

    • 懒得说了
    • 2006年07月31日 3:58下午

    他奶奶的,没义气!

    大头回复(2006-07-31 21:23):

    你该谢谢我没叫你去看!

    • ACA
    • 2006年08月01日 12:51下午

    我还差点冲动去看了,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知道收获的失望肯定多于欣喜。

    据说,那个编剧确实是比较烂,本身就是个不懂历史的人,也就相当于编编电视剧之类的水平。

    昆剧大戏没有太好的,包括炒得相当火的《牡丹亭》,经典的还是折子戏。可惜,深圳这种地方,似乎是找不到折子戏的。

    • jing
    • 2006年08月15日 2:15下午

    终于进来了.
    真正的历史是这样吗?
    觉得挺惨的.
    也觉得悲哀.

    • 云居焉
    • 2006年11月08日 3:31下午

    人一辈子只能成功的做一件事情.

    • tian
    • 2006年11月16日 2:59上午

    看戏、看仿佛历史背景的片子,我也忍不住要问“为什么汉就沏茶啦”之类的问题。房子做法、陈设与历史不符,这样的情况是普遍的。我最近去看上昆试演的《长生殿》,同行朋友指出,我这么挑剔历史戏/片子是不对的,一,戏剧是艺术,是表现性的,与当时的现实不用一一对位;二,戏里再现的历史,是成稿/戏的年代的创作者理解/想象的历史——譬如看《长生殿》,要明白这至少是清代人想象的唐朝,甚至就是当代人想象的唐朝,而想象这回事,差不多可以无中生有。

    可怜我有个读中国建筑史的博士同人,当年联床夜话,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张艺谋能读到她的论文,最理想的工作就是给张艺谋作历史片的美术顾问。她像很多拿了博士学位的中国建筑史专家一样,目前在一所大学任教,大概还隔着张艺谋整六度。

    • lily
    • 2007年02月28日 10:59下午

    外哈台+

    • dasi
    • 2007年04月14日 10:06下午

    我没去深圳大剧院看过戏,本来有这打算的,现在决定看了大头哥哥几篇戏评之后再进场,哈哈。

    • 匿名
    • 2007年07月17日 7:47上午

    我认为昆曲之所以美是因为唱得旖旎,有咏叹,这班昭就太直白了

    • Manina
    • 2010年02月08日 7:09上午

    同感同感。

  1. 尚无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