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好的夜晚 http://www.bighead.cn 慢一些,可以再慢一些 Sat, 01 Jul 2023 03:49:2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4.0.38 我们不是那么幸运的人 http://www.bighead.cn/?p=1365 http://www.bighead.cn/?p=1365#comments Fri, 30 Jun 2023 03:39:15 +0000 http://www.bighead.cn/?p=1365 父子
迟迟不愿听见的终场哨还是在阿塔图克球场厉声响起。

一些人发足狂奔、怒抱彼此,另一些人委顿在地、长跪不起。天堂地狱之间,伊斯坦布尔的夜空仍旧星月低垂,博斯普鲁斯海峡难见一点波澜。毕竟,几万人的悲欢竟可以呈现如此强烈而残忍的反差,自拜占庭以降的数千年里,它们早已见证太多太多。

我们终究不是那么幸运的人啊。十三年来陪伴这只球队遍历光明与黑暗,凌晨三点相聚各个城市的酒肆红眼督战,不远万里奔赴现场群情激昂,在巴士里在酒店前在看台上在几乎所有地方为他们嘶声高唱——这些当然不容易,但正如人生一样,许多时候并不是做到了什么,期望的结果就一定能随之而至。世界从来不会给出这样的承诺,这一次,我们也没有那么幸运。

然而我们却又如此幸运。十三年后球队得以再飨欧冠荣光,本身已是远超预期的巨大惊喜。而在许多人以为我们将被打得遍体鳞伤的这一夜,球队令人骄傲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昂首离开球场。得以在伊斯坦布尔亲见这一切,我们,何其幸运。

01 为了那些只爱你的人

爱

比赛结束那刻,我们这一侧看台的几乎所有人都双手抱头、呆立当场,仿佛不愿从一场大梦中醒来。

球员们也在北看台前落寞而立,不知如何处置这巨大的悲伤,不知怎样面对那些与他们一样,走了很远的路才抵达这里的拥趸。

但就在人群的死寂持续了不到五秒之后,整个晚上几乎不曾停止摇旗呐喊的北看台,突然再次迸发出巨大的歌声——

「为了那些,只爱你的人,那些已经陪伴你走过了漫长旅程的人,国际米兰,你必须获胜!」

歌声迅速弥漫开去,一时响彻云天。各色旗帜迎风猎猎,愈加奋力挥舞。我身边的几个意大利人,神情骄傲,在充满节奏的掌声之中,与北看台一同振臂高歌。栏杆旁一个父亲,正低头亲吻怀里伤心欲绝的孩子。

这是今年夏天我在阿塔图克球场目睹的最动人一幕。

意大利人实在是太爱合唱了。但凡人群中有哪位起一个头,所有人就会不自觉地跟着打开嗓门。如果愿意,球迷们甚至可以一整场比赛不重复地一直那么唱下去。

但这支仅有四行歌词的短歌,却是这一路听他们唱得最多的。以至于,当我想起这趟旅程时,大多数画面中都不断回响着这支我还唱不流利、但可以无限循环的歌。

我们在球员下榻的酒店前用它迎接球队踩场归来。北看台组织的头目们手持喇叭、高举冷焰火和旗帜,鼓舞大家不知停歇地歌唱、围成一团揽着彼此肩膀欢呼雀跃、用力拥抱每一个前来含笑示意的球员。虽然只有几百个人在场,这一夜却仿佛全世界只爱他们的人都已来此为球队壮行。

我们在通往球场的球迷巴士上将它吼了一路。车里密密匝匝全是身着各时期国际米兰球衣的自己人。大家抓着拉环,挤挤挨挨,不时因为急刹车撞到彼此,却格外兴高采烈。我们用力跳着高唱「不跳不是蓝黑人」,浑然不顾翻车的可能;我们与路上每一个不友好的曼城球迷互竖中指,嘲笑后者竟然没有自己的歌曲;路况拥堵异常,却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已经陪伴你走过了如此漫长的旅程」,我们早已不在乎最后的这几公里,因为歌里唱的,都是每一个我们啊。

我们在球场看台的每一个角落里循环唱它。众人的手机闪光灯同时亮起,就好像全世界所有星火都聚拢了来,只为在这一瞬点燃伊斯坦布尔的夜空。在陪伴球队走过时间与空间都如此漫长的旅程之后,我们,世界的兄弟,终于可以站在一起,耗尽全身力气,让沉淀了那么多年的复杂情感从这支短歌里嘶声倾泻出来。

是的,很遗憾球队没有像歌里期待的那样拿下这场胜利,但这就是漫长旅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啊。

幸运的是,这只是一场球赛而已,我们还有自己的人生。不幸的是,这其实也正是每个人生中都可能遇见的残酷现实:不努力你就看不到希望,但即便努力了,得到的或许也只是意难平,而已。

明白这些,你才能真正了解那四行短歌里唱的是什么,以及,所有这些陪伴意味着什么。

02 我们是世界的兄弟

「你是一个人去土耳其吗?」
「对。但出发之后,我就不会是一个人了。

爱上同一支球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素昧平生可以因之天然亲近,萍水相逢可以因之结伴同行。队徽和球衣是彼此相认的图腾,「Forza Inter」与队歌是我们通用的语言。与球队一起奔赴战场的路上,你注定不会孤独。

因为我们是同一类人,因为我们是世界的兄弟。

我是从首都机场转机去的伊斯坦布尔。海口出发的Tiger,只是偶然在群里得知我和他中转的是同一班机,便在先行抵达后,专门给我发了几条航站楼交通提示,节约了不少寻找中转柜台的时间。

快到登机口的时候,老远便看到候机座椅上坐着一二十个穿着蓝黑球衣的陌生人。甫一坐下,就有个成都球迷过来热情招呼,顺手递给我一包麻辣牛百叶。

欢迎

怂恿我一同前往土耳其的Beppe,相识多年却一直无缘得见。身在北京的他为我安排好了酒店和宝贵的球票,并在随后的路途中,与Tiger他们一道,成为我这一程很好的旅伴。

如果不是上海来的Bruce那么坚持,我们不会在深夜驱车寻遍伊斯坦布尔仅有的两家四季酒店,继而又排除掉一家错误的希尔顿,才终于像柯南一样确认了球队下榻的酒店,才有机会体验到前边那个视频里的热血壮行。

图片

球迷们潮水一般从全世界涌入伊斯坦布尔。我们开心地大声问候擦肩而过的自己人,与米兰来的小姐姐一同吐槽决赛门票卖法有多不合理,和摩洛哥兄弟讨论阿什拉夫回归的可能性,被早餐店里的客人拉着合影说是要气气他那同城死敌的球迷表弟。

走在塔克西姆广场和阿塔图克球场的赛前球迷活动区,在DJ的动次打次之中,你真的会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人,都在热烈舞蹈,都在向你微笑,都想跟你击掌。

「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太宰治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十多天后回想起这些由陌生人带来的超乎日常经验的快乐,冠军?亚军?似乎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

决赛结束后的几天,还没离开伊斯坦布尔的ÓSCAR说他坐船时碰到一个穿着国米球衣的本地小哥,他俩相对无言,只是各自锤了几下左胸。

四海之内,你不是一个人。

03 比赛很难结束

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球,关掉电视,这场比赛对你来说基本上就结束了。而在现场,比赛的结束是一件非常冗长的事。

如果你的球队输了的话,这件事还得加上一个形容词:痛苦。几万人的球场,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会被放大许多倍。

我们在看台上用歌声抚慰球员的时候,其实球场中还有几十个工作人员在搭建颁奖舞台,曼城球员和球迷同时还在另一端激情庆祝。

这是我们不得不承受的多重叠加的苦痛。接受失败并不容易,我很难忘记站在我身边的意大利兄弟的神情。

散场离开的时候,随着人群缓缓移动,你会经过痛哭流涕,也会经过笑逐颜开。来时的你很难觉察到,离开球场的路会是如此曲折,仿佛没有尽头。

你会看到从美国赶来的蝶歌姐,默默走到Beppe身旁,拍拍他的肩膀,递过一支侥幸逃过安检的烟。

如果没有那些无言的拥抱,那些沉默的对坐,从深圳来的Peiwen,又要如何才能度过这个长夜呢?

IMG_9554

你会发现地铁停运,Uber排队人数已经多到无法显示,只好重新挤上球迷大巴。可以离开这个地方就好,一刻也不要停留。

凌晨两点,回程的巴士一片死寂。人们低垂着头,不发一言。这个漫长而痛苦的夜晚啊,早已耗尽了所有人的激情与精力。我们在车厢里横七竖八的腿和腿之间瘫坐在地,很快便沉沉睡去。

在塔克西姆广场好不容易打上一辆比平日贵了几倍的计程车,即使以伊斯坦布尔司机纵横欧亚大陆的傲人车技,回到酒店也已经是凌晨三四点。

短暂的一觉醒来,大家都失声了。可是我们难免还要走到街上,难免还要看到那些遍布街巷、还来不及拆掉的与这场决赛有关的装饰,看到偶尔路过的曼城球迷继续享受他们的喜悦,看到还穿着我们的球衣的兄弟,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要结束这样一场比赛,就有那么不容易。

04 旅途仍会继续

直到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刻,我都执拗地没有看过哪怕一分钟比赛回放。所有关于那场比赛的视觉记忆,俱是亲眼所见。

可能是我希望将这趟混杂了舟车劳顿、时差切换、热情拥抱和放声高歌的旅程,这趟浸润着Rakı酒、烤肉和馕的香气的旅程,好好打包封存。

可能是我希望自己的记忆没有被重复播放的慢镜头、导播切换的机位、推近拉远的焦距所束缚,我希望它是纯粹的、原生的。

愿它属于那些理解何为热爱的人。

而我们,这一次没有那么走运的人,毫无疑问地,将会一公里一公里、一天一天地,继续这个充满爱与恨、悲和喜的漫长旅程。

因为爱着一样事物或者一个人,真的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

IMG_9559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365 0
    这一生要看一次决赛 http://www.bighead.cn/?p=1354 http://www.bighead.cn/?p=1354#comments Tue, 06 Jun 2023 14:36:37 +0000 http://www.bighead.cn/?p=1354 e842ae9a666f6a1d3af100325a5fd60a

    凌晨 5 点收到的这几则信息,直接导致今年欧冠决赛我的观战地点,从原计划离家 7 公里的购物公园 Richy Club,瞬移到了 10000 公里之外的伊斯坦布尔 —— 阿塔图克奥林匹克体育场。

    [ 7 公里→ 10000 公里 ]

    出发前夜想想,这件事确实挺魔幻的。

    因为它意味着,原本我只需要在周六的夜晚,穿上球衣,打个的士,与从这座城市各个角落聚拢而来的国际米兰死忠们一道,相守在酒吧的投影跟前,摔杯、痛饮,骂娘、欢呼,直到凌晨五六点钟,或悲或喜地回家睡觉和睡不着觉。

    而在离决赛开场哨还有四天的此时,我已经整装待发,行将启程。为了这一趟伊斯坦布尔远征,我得预订单程十多个小时的红眼航班,几经曲折弄到二手市场上已经炒到离谱的球票,偷闲让 ChatGPT 推荐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行程——幸好,我还可以跟朋友分享他早早便已订下的、如今价格已经飙升 10 倍的酒店。

    所有这些,仅只是为了能够在现场见证自己支持的球队所参加的一场决赛而已。值得吗?

    当然值得啊,如果关乎等待与热爱。

    f2ce0aa1fdb97ead83da13905c306e50

    [ 唯其难得 ]

    你可能不一定知道,我们在讨论的这种等待意味着什么。

    作为足球世界每年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近 30 年来的 60 个欧冠决赛席位,只有 20 支球队抢到过。

    国际米兰成立已逾 115 年,但也就参加过 5 次欧冠决赛而已。这是第 6 次。

    国际米兰上一次参加决赛是2010年。再上一次,则已是1972年。一不小心,你就可能要等上将近 40 年光阴。

    2010 年,时任俱乐部主席莫拉蒂邀请大国际时代所有健在的成员前往伯纳乌球场观看决赛。夺冠之后,球队传奇苏亚雷斯就说,「等(夺冠)这一天,居然要四十五年,等到我都需要使用拐杖。但我知足了。萨内蒂举起奖杯的瞬间,我又年轻了四十五岁。」

    作为一个上世纪末开始喜欢国际米兰的中年人,二十多年来曾经历过那么多至暗时刻,也见证过那么多高光镜头,我们实在太明白这种等待的重量了。

    加之十三年来,这支球队几易其主,财政状况长期欠佳,多年无法进入欧冠正赛,小组出线也不过是去年才重现的荣光。阵容老化,引援收留的也多是失意之人,今年联赛甚至输了十几场球……再大胆的专家,最乐观的球迷,恐怕也不敢预测国际米兰会这么快便能重返决赛舞台。

    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珍视十三年后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等待会是多久。

    能够现场见证这一刻,与拥有相似情感的几万个个体,共同在巨大的球场里,在同一瞬间屏住呼吸,又在同一瞬间释放情绪,或许将是一生中屈指可数的机会。

    这是我之所以出发的重要原因。

    [ 所谓热爱 ]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热爱。

    很难将一个人对于一支球队的爱定义完整。就算勉强说出来,也远远不是全部。

    大概是那么多个夜晚的悲欢与共,大概是那么多个年头的漫长守候?

    大概是一支球队的起伏,实在太像每个人的命途?

    大概是一切永生难忘,一切又终将消逝?

    不管答案是什么,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们为之倾注的感情越多,共同的经历越多,从中获取的体悟也便越多,然后呢,也就更愿意继续倾注。

    因此我想重复一下,喜欢这支球队曾经给我这样的好处:

    「所以我很感激国际米兰。在与他们一起不断努力,不断尝试,不断希望,又不断失望,甚至几乎绝望的这么多年里,我奢侈地得到了许多充满挫败但是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让我即使在最不堪的境遇里也能昂首前行。
    而我甚至没有为此付出任何值得一提的代价。我他妈实在太走运了。」

    可能十三年前的这张照片,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诠释所谓热爱。

    c14ee348307e02bbc36fe651e5b3b1bd

    照片上的主角也会前往伊斯坦布尔。期待与他一起泪流满面,高唱队歌。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354 0
      磨刀客 http://www.bighead.cn/?p=1345 http://www.bighead.cn/?p=1345#comments Thu, 22 Apr 2021 05:38:57 +0000 http://www.bighead.cn/?p=1345 微信图片编辑_20210422123548小区门前瞧见一个老头,弓背翘腿,坐在他自己的条凳上。脚底一双解放鞋,裤腿卷得老高。

      老头嘬着烟。条凳应该是用工地上拾来的板材自己打的,也没上漆水,但是周正规整。一头嵌着块磨刀石,另一头,则是一台小小的飞砂轮。条凳腿上挂着一个黑乎乎的水瓶。

      见我驻足,老头抬眼说,磨刀吗?

      等我提刀下来,老头掐了烟,一手接过刀,一手从鼓鼓囊囊的汗衫口袋里拎出老花镜。眼镜的标签还贴在镜腿上。

      「十八子,好刀啊。磨好了,一盒饭钱,二十块。」

      看我没有意见,老头起身,竖了条凳,弯腰骑在上面,摇起那个飞砂轮来。

      「先呢,要用这个砂轮把刃口磨平,才好拿磨刀石细磨。不然刀刃上那些小小的缺口都还在,切肉会切不断丝的。」

      我问,你刚才怎么光坐着,不吆喝呢?像那种,「磨剪子嘞锵菜刀——」,那样的吆喝。

      老头说,今天是楼里一个老主顾喊他来磨刀,等他。摊子摆着,要磨的自然明白。不费那事。

      「你看,刀口里头对着刀把的这个角,得把刃磨平,拿刀的时候,才不会划手。」

      我又问,你磨多少年刀啦?

      「我在深圳三十年,磨刀也磨了三十年。昨天,我还在你们对面那个花园磨了一天。」

      我说,那你这每天换一个地方,走完一圈,前边磨过的,可不又得磨了?

      「对嘞!我一般半年回来一次。你这刀磨了,两年都不用管。我呢,是天天都要磨刀哈。」

      路人渐渐见多。老头手上没闲着,间或也冲他们招呼两声。

      「有刀不利拿来磨,不要让做饭的掂刀生气哈。」

      我也帮腔道,回头想磨刀的时候找不着,那就只能赶巧啦,半年才来一次呢。

      「对嘞!以前你们这楼有个姓李的老板,搬到东门十好几年了,还每年打电话,找我磨刀。」

      老头往磨刀石上洒了点水。

      「这刀磨出来,男同志刮汗毛、刮胡子,都可以。但是不能斩骨头,鸡鸭鹅鱼都不行。因为你这刀,太单薄啦。」

      眼见完工,我问老头要二维码。老头从汗衫袋里拿出一个红梅烟盒,打开是一沓乱七八糟的零钱。

      「我没有那个。你给我现金,我都能找开。」

      收好钱,他又掏了另一个烟盒子,红塔山的,抖了根烟出来。

      「回去提醒用刀的人,洗刀、擦刀,千万小心哈。」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345 7
      「古体诗」 http://www.bighead.cn/?p=1335 http://www.bighead.cn/?p=1335#comments Fri, 19 Mar 2021 05:27:20 +0000 http://www.bighead.cn/?p=1335 微信图片_20210319220303背袁枚的诗的时候,一年级的儿子突然问我,爸爸,你能不能也写首自己的诗呀?五言也行,七言也可,但不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种。

      正好手头没事,我就说,那你得帮我想一个主题。他说,就春天的路吧,你每天送我上学的那条路。

      于是,就有了我人生里第一首「古体诗」。

      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我对平仄格律认知几近于无。我对自己的要求,仅只是别那么「老干部体」,就好。

      儿子的要求,则是署上我的名字。这样,他就有一个会写古诗的爸爸了。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335 0
        过去一年里最棒的事,之一 http://www.bighead.cn/?p=1324 http://www.bighead.cn/?p=1324#comments Wed, 01 Jan 2020 15:04:05 +0000 http://www.bighead.cn/?p=1324 0  如果非要给 2019 年作一个总结的话,「成为一名自然讲师」会是我最愿意谈的收获,之一。

          作为一枚在过往三十多年里对自然的认知仅限于知道几种花鸟鱼虫的名字,并且对当众发言有着生理性抵触的伪博物爱好者,我,居然在过去的两个月间,为几所小学和幼儿园的超过 100 名孩子做了 4 场自然讲座!无论如何,听起来都有些魔幻。

          要讲清楚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似乎有些复杂。它可能与我对世界依然保有的一点点好奇心有关,可能与我特别享受占有各种知识(哪怕是无用之识)的快感有关,也可能与我对自己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能性仍存期待有关。

          是的,即便处在这个年纪,我依旧觉得自己还可以有其他可能性。

          总之,在紧张忙乱的这一年里,我就是风雨无阻地参加了一个虽然只有十二节课、时间跨度却长达九个月的培训,内容是,如何成为一名自然讲师。

        · 1 ·

        自然讲师?

          两年前,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发起了一个名叫「自然讲师成长计划」的公益项目,希望招募一些热爱自然的伙伴,前往校园或者社区开展自然讲座,连接孩子与社会公众,分享自然故事,传播自然之美。

          之前两期,成长计划已经在穗深两地培训了超过 100 名自然讲师,为近万名学生 / 居民举办了 200 多场自然讲堂。我参加的是第三期。

          「自然讲师」,将来主讲的领域是自然,意味着你需要对自然万物有一定的认知;讲师的使命是传播,意味着你还需要具备分享、沟通的热情和能力。

          自然、博物,我一向兴趣斐然,却少有系统学习,正好趁此机会恶补。但是,分享、讲授,对于长期罹患发言抗拒症的我来说,就明显超纲了。

          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要逼自己做那些既不愿意、也不擅长的事情,让自己不舒服呢?

          是的,这些年里,我脑袋里的小人常常这样思考问题,作出选择。

          但是这次有些不一样。我脑袋里的另一个小人,他对我说:

          这把年纪了,为什么不试着逼自己做一些原来既不愿意、也不擅长的事情,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做好呢?说不定,之前正是因为不擅长,所以才不愿意啊。

          他赢了。

        · 2 ·

        请多指教

          几乎每个培训,开始之前都会组织一种叫做破冰的游戏,让陌生的大家尽快彼此结识。

          第一堂是米菲老师的课。破冰环节,每个人都得上去扮演一种正在做某种标志性动作的动物。

          一直瞧不上许多集体培训里人们稍显尴尬的热情,所以每次都当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觉得自己骄傲得不得了。但就在我准备继续这么做的时候,脑子里那个赢了的小人又出现了。

          「来都来啦,放飞一次自己又能如何?」小人说,「何况我也看不出你的优越感从哪里来啊。」

          所以,那天晚上,同学们就看到了一个不停摇晃脑袋、疯狂拍打胸膛的大猩猩。

          老实说,从台上下来的时候,竟然感受到一点略带尴尬的嗨。

        img_5a963b6f53aa6

          多年没有回到课堂,要抛开手机,专注在座位上听两个小时,上课之前还是觉得蛮有挑战的。

          但很快我就发现,要想走神还真不容易。参与讲师成长计划的几位导师,各有各的拿手本事,可以把你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主动要求拖堂。

          米菲老师热爱自然摄影,擅长结合自己观察到乃至拍到的少见场景,分享当时的情绪和环境,从而让你也产生情感连结。讲学经验丰富,间或穿插几个自己过往讲演的各种花絮,收放自如之间,你能切身了解到一场精彩的讲演之前需要的艰苦筹备、当中需要的随机应变。

          香港瘰螈老师的课件拥有绵密的逻辑脉络。她可以将西番莲(百香果)与釉蛱蝶在千百万年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进化战争说得抽丝剥茧,精彩动人(当然,现在我已经知道,这个课件素材完全取自纪录片《植物的私生活》)。

          鲸鱼老师是身在一线的科学老师,除了知道得多,尤其擅长拿捏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以及根据我们的试讲情况,给我们恰到好处的点评和大量实用的临场建议。后期我们自己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特别能体会到那些建议的作用(比如,千万不要问七八岁的小朋友,「你们一定都很喜欢***吧?」他们大多不会配合你的)。

          当然,还有青蛙老师干货满满的户外导览课程。这些优秀导师的拆解和讲演,会让你觉得要做到像他们一样,难度未免太让人望而生畏。

          所以成长计划当中,还安排了往期优秀学员的示范环节。这些初级讲师与大神们的对比教学,可以让我们真切了解不同阶段的状态,从而更加明白,每一寸的进步,都需要怎样的努力和积累。

          比如紧随米菲之后的一位初级讲师,带了玉兰花叶让我们闻味,手机里准备了视频与我们分享,各种周边小知识也信手拈来,准备得不可谓不充分,但整个讲演下来,就是让你觉得很难抓住她想表达的东西。大概是,她只关注到碎片化的细节,却没有用一个完整的主题或是逻辑,将所有那些细节串起来的缘故。

          集体切磋,个人修炼,如是种种,不一而足。横亘九个月的漫长旅程,居然也就这么过来了。原来以为,这么长的周期里边,可能因为出差、周末遛娃,估计难免缺勤。然而回头看看,居然一堂不落地听了下来。

          最佩服自己的一次,是出差回深的航班晚点,到家已经凌晨五点,我竟然还能坚持着在早上九点准时出现在课堂上。兴趣真的是最强大的动力。

          不逼一逼自己,你都不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的夹缝里,可以做多少原来以为你做不到的事情。

        · 3 ·

        好为人师

          经过两次试讲,我们终于要纷纷奔向各个学校、社区,开始讲师生涯。

          因为担心紧张,所以我会在每次讲演之前,将每一页幻灯片的解说词都写下来,内容可能具体到过场的串联词,甚至连自己的设问,都会根据听众可能给出的不同回答,分别准备后续的应对。

          恐惧是最好的朋友。它会帮助你做好最周全的准备。

          也因为这些周全的准备,当我真正走入课堂,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时,之前的所有忐忑、犹疑都不存在了。

          孩子们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对花鸟鱼虫发自内心的爱,很快就会感染到你。而越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就越能调动你与他们分享的强烈愿望。

          每一堂课,我说的是每一堂,他们都会给出在你脑洞之外的反馈,不断挑战你的知识储备和机变能力之余,也在不断拓宽你、延伸你。

          我承认我有点上瘾了。除了毕业需要的三次讲演,我甚至还自己组织在社区为混龄听众做了一次。

        微信图片_20191231200352  几次讲演下来,我觉得最重要的几点是:

          坦然接受自己的无知。我们不会因为一次培训,就得到武功秘籍,从此开了天眼,识得世间万物。承认自己不知道大多数物种并不丢人,自然教育要做的,是分享和传播对自然之美的体察,是在最恰当的时机,把最恰当的人带到最恰当的地点,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与自然对话(徐仁修 语)。

          万物有灵,名字只是人们赋予它们的符号。孩子们甚至可以自己为他们命名。真正有意义的是明白如何与自然共处,懂得敬畏。

          永远不要停止积累。接受自己的无知,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改变。事实上,每一次被孩子们问倒,都是我进步的助力。我比从前更热爱一切未知,也更渴望到荒野里去,五感全开,拥抱那些已知和未知。你感受过的东西,与只是在视频或者书上看到的东西相比,讲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请过斐豹蛱蝶到我的手上,拍到过一群红耳鹎在水渠里洗澡,听过八声杜鹃和花狭口蛙的叫声,录下过再力花的花蕊突然弹出来夹住外来物的视频,这些都会是我今后更好的讲演素材,也鼓励我不断观察,终身积累。

        微信图片_20191231230458

          记得让孩子们提问。每堂课我都会留一个问答环节,让孩子们没有限制的发文。学会问问题非常重要,甚至比学会回答更重要。尽管不是所有问题我都知道答案,但能现场答出来的时候,那种满足感非常过瘾。

          某次在幼儿园,有孩子问,乌龟为什么那么慢?我说,你可以在家试试,背上背个箱子,肚子贴在地上,看看能不能爬快?于是他们迅速变成一地小乌龟,满屋子爬。

        · 4 ·

        事到如今

          感谢鸟兽虫木,使我成为斜杠中年。

          感谢自己,给了人生更多可能性。可能性比什么都重要,是我们之所以愿意继续这趟人生旅途的原因。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324 3
        回乡偶书 http://www.bighead.cn/?p=1302 http://www.bighead.cn/?p=1302#comments Thu, 14 Jun 2018 09:19:22 +0000 http://www.bighead.cn/?p=1302 家乡稻田

          六月的一个清晨,我在回乡的高速公路上醒来。

          正是雨季,云层很低,薄薄的雾气弥漫在路边茂密起伏的果林间,山脚的小平房顶正升起第一缕炊烟。整个窗外就这样被染上了一层暧昧的淡蓝色。我躺在卧铺的窗前,满心欢喜,却想不起来上一次看见晨雾是在什么时候。
          

        · 1 ·
        夏至 / 乡下

        有新鲜的花
        有新鲜的屎
        有新鲜的阳光
        有新鲜的诗句长满稻田

        · 2 ·
        中秋 / 水田

        谁家的雾气氤氲了谁家的清晨
        谁家的蜻蜓飞落在谁家的田埂
        谁家的丝瓜挂满了谁家的青藤
        谁家的鸡犬想起了谁家的故人

        · 3 ·
        端午 / 堂屋

        夜里刚回到家
        梁上的六只燕子睡得正香

        · 4 ·
        清明 / 扫墓

        磕过头后
        不爱说话的三叔 把手机放在坟前
        给奶奶放了几十遍
        她平日里最常听的《大悲咒》

        · 5 ·
        元宵 / 花灯

        白鱼登舟,见龙在田
        曾经那个追逐烟花的少年

        · 6 ·
        秋分 / 星夜

        把抛锚的车泊在路边
        和表弟一起跃过护栏撒野尿
        抬头的时候
        被漫天繁星吓了一跳

        · 7 ·
        谷雨 / 慈悲

        路遇一坨很高大的新鲜牛屎
        在车底堪堪擦将过去
        回头看了下
        还好,没破坏它的完美形状

        下次得换台底盘高点的车回家了

        · 8 ·
        重阳 / 早餐

        牛里脊
        牛肝
        牛肾
        牛舌峰
        牛心冠
        蜂肚头
        百叶肚
        牛肚壁
        黄血管
        +
        香藤根
        鸭香草
        +
        客家米酒

        · 9 ·
        寒露 / 门楼

        屋上瓦,塘中荷
        只有站在过这里的人才会晓得
        雨水敲打在它们上面的声音 是不一样的

        院墙外曾有多少过客
        门楼下避雨 讨口茶喝

        门楼

        2004-2018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302 0
          《我,费利尼》:一株罗马植物的生活意见 http://www.bighead.cn/?p=1277 http://www.bighead.cn/?p=1277#comments Tue, 21 Feb 2017 06:49:25 +0000 http://www.bighead.cn/?p=1277   「独处是一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会给你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这些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上却害怕的东西。……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剩下自己一人,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的静默。因此,你必须很喜欢和自己做伴。好处是,你不必为了顺从或讨好别人而扭曲自己。」      
                              ————《我,费利尼》,第一章
            
            

                            [一]

            潜心闭关自处已逾半年。当与世界保持间距,只能向内求取之时,过往那些曾让自己营营碌碌、误以为便是生活意义的事情渐次消失,于是常常觉得内心匮乏而难于安顿,对世界疑虑诸多却无能深究,渴望不惶不惑、自然自在,安心与己为伴、享受独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恰好在两篇文章中都读到意大利传奇导演费利尼自传里常被引用的前述那段文字,于是费力寻了书来,寄望从这个看上去很善于独处的家伙身上得到指引。叫我失望的是,全书专门论述「独处」之道的文字,加起来便只那段而已。费利尼在书中坦承:「我对『沉思』这种可以把心中杂念完全理清的学问十分着迷。但我脑中的想法来得快,我没办法控制卡斯塔涅达所说的『内在对话』。」(P165)所以,其实这位仁兄非但谈不上善于独处,甚至跟我们一样,也在与内心的杂乱无章缠斗不已。我这才注意到开篇那段引文中,人家分明早已坦白了这一点:「我向来羡慕……」
            我不晓得假如一早察觉费其实不谙「独处」之道,还会不会读他的自传,毕竟我根本连他的一部电影都无缘看过。但很庆幸我读到了,因为我从中得到的,虽然不在预期,却远超预期。

                            [二]

            《我,费利尼》汇集了费利尼在1980年至1993年间对作者夏洛特·钱德勒所说的话。他们这场漫长而又遥远的倾谈,直到费去世前几周才戛然而止。身为一个此前对费的了解几近于无的读者,我在时隔20余年后仍然乐于读这本书的原因,显然不是关心他当年的八卦琐事或绯闻秘津。那些事情或许曾经占据报章头条,成为社交话题,但对今天的读者却毫无意义。时间只会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沉淀下来。
            我之所以读它,并且不厌其烦说这件事,大概有两个原因。头一个,是这位天才导演的人生际遇本就足够传奇精彩:他将无以伦比的才华和激情献给电影并五获奥斯卡,最后却无人愿意为他投资拍片;他生于小镇里米尼却将罗马视为再生之地,在罗马由记者、画匠和编剧蜕变为一代名导并死在那里,甚至觉得离开罗马自己就成了一株被连根拔起的植物;他与自己电影和生活中的双料女主角白头偕老五十载,却始终对一夫一妻制牢骚满腹,并一定外遇颇丰;他以讲故事为生,最后也把自己的一生讲成了令人着迷的故事。

            而第二个,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来自阅读过程中不断体验到的共感与碰撞。先说共感。他是传统意义上如此卓拔的泰斗人物,却愿意毫无负担地分享自己对生命的观感与疑虑,不惮袒露自身无可救药的矛盾与偏见,从而让普通读者获取安慰、感到亲近。读这本书时,我常能体会到爱默生描述的那种「奇异的似曾相识感」,仿佛在过去某一时刻,自己也曾有过那些想法,只不过当时既无能力也无勇气将它们表达出来罢了。其实好的作品,不就是写出我们心中所想但没有它的帮助便无法恰切表达出来的东西吗?这样说的前提是,你确实感受到那是你长久以来心中所想,而非对方强加于你。——正如容格之于费利尼的作用:重点不是改变你所做的事,而是帮你了解你所做的事。
            再来说碰撞。费对世界充满好奇,在人生这件事上抱持许多独特而有趣的想法,并为自己持有那些想法感到心安理得。他像一位总能给人带来刺激的聊天对象,善于从跟我们类似的经验中挖掘被视若无睹的秘密,归纳隐藏其中的问题,继而发表可能与你不尽相同的看法。找到问题有时比答案重要,因为前者是认识世界的路标;不同看法则提示了我们观察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当你在头脑中与之争辩时,碰撞就此产生。经由碰撞,你往往能发现此前不知道自己拥有的东西,听到事物的弦外之音,甚而得到柏拉图所说的思想上「珍贵的喜悦」;你会因此更了解自己一些,更了解生命一些。

            共感和碰撞提供了书本与读者的关联,是它超出自身、作者亦无从预料的意义,也是使我深信在这本书上付出的时间没有白费的最大原因。衍用阿兰·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中对名人新闻伦理的论述,好的名人传记就是应当通过冷静审视和深刻剖析,告诉人们能从他们身上汲取什么。「从情感上对我们伸出援手」,而不是(或不仅仅是)「装得若无其事、不厌其烦地向受众介绍人类最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个体所取得的成就,且期望人们对此安之若素。」
            感谢《我,费利尼》如此慷慨地向我们施以援手。

                            [三]

            曾写过希区柯克、比利·怀德的夏洛特·钱德勒,在与费利尼对话的14年间几乎没有发问,因为后者认为最好的谈话方式不应被事先规划,而应顺其自由发展;更因为问题不仅规范了答案,也限定了主题。夏洛特任由费利尼在餐厅、咖啡馆或行进的汽车里,天南地北、随兴而至,「愉快地聊天」。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很好地刺激出费天马行空却又思虑清晰的特质,让我们得以聆听一位热情风趣的长者意兴盎然地讲完他的精彩一生。
            费利尼称赞她,「你是个好听众,有时我会从我告诉你的话里更了解自己一些。」他坦言,「我把我仅有的一生都说给你听了。这些就是我的遗言,因为我已经没有什么可说了。」甚至感慨,「要是我哪天想知道我生命中某一刻的感觉,可以来请教你。」(P6)这无疑是对传记作者至高的褒扬,也是给夏洛特的智巧和耐心最好的回报。

            需提示读者的是,不要指望仅由此书便完全了解费利尼的真实个性。你能了解到的,更多只是他「想表现的个性」。因为费是以造梦为职业的人,讲述的究竟是梦还是现实,往往取决于自己所需。他对此毫不讳言,「我可以骗自己,而且经常如此。」(前言P7)「我这一生如果得用文字的方式再活过一次,那为什么不把细节调整一下让故事变得更精彩一点呢?」(P278)
            这不奇怪。人们说出来的常常不那么像真实经历,而更像是他们期望能遭逢的情节,那些经渲染的故事陈述多年后,夸大之处已经熟悉到似乎本就是记忆的一部分。与事实相比,人们反而更愿意相信自己加工过的版本,并真的用它替代了记忆中的事实。考虑到是不是存在「客观记忆」这种东西,本身也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命题,这样说来的话,故事好听与否,似乎的确比它的真实度更值得关心呢。
            还是马尔克斯体谅世人:「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要深入了解费利尼,最好的法子是去看他的电影,因为他已经将真正的自我都曝露其中了:「在我把自己的回忆拍成电影的同时,回忆也就被电影所取代。」(P395)「它们都来自我心里的最底层,我等于是完全裸裎,连自己都大开眼界。……我在自己的想象中,揭露了最深层、最真实的内在自我。……我拍片的时候,其实真有点像是自己在访问自己呢。」(P91)

            「你是个天才吗?」「有人会这样想真是太好了。」(P244)    
            如果你对书中费利尼任性而又自洽的人生哲学、异彩纷呈的映画生涯、俯拾皆是的真知灼见叹为观止的话,倒也不必急于自惭形秽。不要忘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的夏洛特和拥有这一切的费利尼,一个花了14年,一个花了一生。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277 3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http://www.bighead.cn/?p=1272 http://www.bighead.cn/?p=1272#comments Sat, 04 Feb 2017 07:15:11 +0000 http://www.bighead.cn/?p=1272   在看见那只麻雀之前,这本来只是一个异常平静的下午。太阳很好,我和几个朋友坐在门前檐廊的台阶上聊天。平日常常喂养的一只叫唐拇的野猫,四仰八叉地躺在我的脚旁晒暖。院子里不时飞来斑鸠、麻雀、喜鹊之类的小鸟,落到地上捡几粒剩饭,或是在草坪上啄食草籽。一切和平安宁。
            
           
            所以当那只小小的、勇敢的麻雀游弋到离我仅有大约两米的身后觅食时,我们根本不以为意。事情是在唐拇也发现了那只鸟之后才变得有趣起来的。这个刚才还慵懒得连眼皮都不愿抬的家伙,像是被陡然出现的麻雀摁到了某个开关似的,一下就从「省电」模式切换到了「狩猎」模式——翻身、起立,沉低腰臀,竭力使自己隐蔽在台阶平面之下,近乎匍匐地迅速穿过我的脚弯,沿着二级台阶接近那鸟的所在,所有动作都精确诠释了什么才是正宗的「猫腰」。每前进几步,它便要探出眼睛以上的小半边脑袋,不住判断自己与小鸟的相对位置,直到选定了一个离麻雀足够近,但又不至于近到让后者感受到威胁的地点之后,便蹲伏在那。

            目睹唐拇这一连串煞有介事的举动,我不由有些迷惑:你这呆货,吓一吓它也就罢了,不会真在幻想能抓住那只比兔子还机灵的小东西吧?开,开什么玩笑!可是唐拇真的就此潜伏当地,入定一般,双眼钉子似的瞄住那鸟,不动声色地听着后者的喙尖间或敲击水泥地面的笃笃声,完全罔顾我等围观群众的存在。我这才明白,它没在开玩笑。

            麻雀一直在吃。大概真的很饿。它当然也注意到了近在咫尺的我和唐拇,所以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它让自己面朝我们以及整个院子,每啄食一粒米饭,都会在几乎同时猛地抬头,一边吞咽,一边一卡一顿地四下转动小脑袋,扫视周遭环境,以便在第一时间察觉异常,逃离危险。从我的角度看,它们之间这两米左右的距离,已经足够让那只看上去无比灵敏、机警的小鸟在唐拇企图扑上去的那一刻从容振翅起飞,继而嘲笑后者的无能。

            唐拇显然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如果这种距离、这种对峙方式没有改变,无论它的速度有多快,都根本不可能接近猎物。这是真正的咫尺天涯。所以唐拇一直没动。它在等待。

            我好奇的是它究竟在等待一个怎样的时机。现在有必要将我们的位置交代得更清楚一些了。我和唐拇所在的地方,是在两排呈「T」字形布置的房子相交处,左侧。沿着纵向房子的檐廊往上走到尽头,可以右拐到横向的檐廊。于是这里便有了一个拐角。为了行走方便,纵横檐廊的相连之处,设计者将台阶向外延展形成一个小小的扇形平台,那个拐角差不多算是扇形的圆心所在。我和唐拇便是呆在扇形边缘的台阶上,略近纵向檐廊。而麻雀则在扇形中央,背向拐角,面朝我们。它眼前的饭粒已经所剩无几。我想,唐拇应该是在等待鸟儿转身寻找其他食物的那个时刻。

            不知过了多久,总之,麻雀面前终于再没有了可吃的东西。它没有立刻转身,却也没有就此飞走,而是抬起了头,望向唐拇。猎物与猎手便这样凝神相对。鸟儿身处安全距离之外,像是随时打算一走了之;猫呢,也仿佛随时准备扑上去大快朵颐。场面看起来剑拔弩张,结果却是谁都没有动。它们就像两位绝世高手,在进退之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彼此微妙的平衡,隐而不发,只待对手先行出招那一刻露出细小然而致命的破绽。一时渊渟岳峙,四下悄然,只有和风几缕,偶尔拂过它们的毛发。我们也大气不出,还用手势阻止了几位本要近前的路人。

            先动的是麻雀,大概,大概是它比较饿。它果然跳转过身,作势要往檐廊深处去。这一刹那,我竟然有点儿热血涌头的感觉,内心在不住呐喊:「上啊,唐拇!上啊,傻瓜!此时不搏,更待几时?!」我,我恨不能自己扑上前去。可是唐拇仍在原地。它没有挪动,只是两个后爪一直在交替着轻轻按地,喉咙发出低沉的狗一样的狺狺声,像一只马上就要烧开的水壶。

            就在我大失所望之际,刚转过身的麻雀却又很快跳转回来,侧过脑袋,黑亮如豆的小眼再一次打量我们。这个狡猾的东西!唐拇是对的。那鸟怎么会不晓得将自己的后背暴露给敌人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呢?它转身试探的那一刻,唐拇一定比我更想冲过去。它的肢体语言与低沉的狺狺声表明,嗜血的本能正在鼓励它这么做。可是它并没有盲从自己的本能,贸然行事,而是选择压抑内心翻滚的冲动,强迫自己继续等待。凌厉的扑杀需要最大限度释放兽性,而漫长的等待却要求极度克制。这是真正的天人交战。唐拇之所以能在那只麻雀每一转身都像是要扬长而去的时候,依然凝立当场,不为所动,一定是因为它曾经历过太多次煎熬的等待与徒劳的尝试,一定是因为曾有太多小鸟在它眼前一次又一次逃出生天。一定是因为它由此明白,只会有一次机会,必须是最好的机会。

            麻雀又重复了几次同样的转身与扫视,在小小的平台上不厌其烦地前后跳跃。每次或虚或实的试探之后,它都会离拐角更近一些,因为横向的檐廊还有更多食物。它比谁都明白此间的凶险,但凡感受到哪怕是一丁点儿威胁,它都一定要不顾一切地远走高飞。值得庆幸的是,那只该死的猫始终呆在原地。这么远的距离(而且在越来越远),如此开阔的空间,足够它在唐拇启动攻势的时候逃开。还没吃饱的麻雀,在离开扇形平台,打算转过墙角之前,最后回望了两眼,终于放心地走向墙角,走向死亡檐廊。

            就在它的小脑袋刚刚探过墙角,身子还留在墙角这一边的电光火石间,唐拇箭一般地射了出去。蹬踏,伸展,腾跃,抓地,滑行,出爪。即使我用了慢动作,与之前的漫长守候相比,这惊鸿一击仍然显得太过短促,短促得我们与那只小鸟一样,根本来不及反应,只来得及听见唐拇跑过墙角后抓地漂移时爪子与水泥地面间的摩擦声,然后便看见它叼着几秒之前还活蹦乱跳的爪下亡魂,踱出墙角,淡定离开。

            一击成功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包括那几位被拦下来的路人,都情不自禁地弹了起来,为亲见这充满机心与坚忍的难得一幕振臂欢呼,像是支持的球队在最后一分钟攻入制胜一球惊天逆转,像是听到电视里揭晓的最后一位中奖号码竟然与手中的彩票完全一样,心潮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这就是唐拇一直在等待的机会,是那种只有真正遇上时你才会明白它确实值得长久守候的最好的机会,稍纵即逝的机会:在麻雀拐过墙角之前,它始终还能以余光留意身后的动静;拐过墙角之后,它也一定会迅速回身,拉开身前的防御空间,留够逃生距离。只有在它的脑袋堪堪探过墙角、将过未过的那毫秒之间,墙体为唐拇制造了绝对的盲区,后者才有可能完成这次叹为观止的闪电攻击。这是超乎速度与力量之外的智巧的胜利。

            唐拇才不在乎我们的后见之明。当我们再次见面的时候,它已经又瘫在台阶上,心不在焉地舔舐毛皮,嘴角没有一丝血迹,看上去纯良而又无害。不远的草坪上,有一只麻雀轻巧飞落,一跳一跳的。

                                      2017-01-01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272 2
          一言为定 http://www.bighead.cn/?p=1234 http://www.bighead.cn/?p=1234#comments Sun, 08 Jun 2014 14:49:00 +0000 http://www.bighead.cn/?p=1234   老来得子,经已弥月。每日勤勉侍寝之余,手持沉甸甸的尿片,捕捉偶尔浮现在他嘴角的「睡眠微笑」,难免想到这个拥有自己基因的小伙伴,即将在未来数十年间与我们的生活牢牢绑定,憧憬有之,惶恐有之。
            为人子女多年,每次总结与父母的过往种种,都会对未来自己如何扮演父亲这个角色有更丰富的认识。这些想法,难保今后不会调整。但是,不写在这里,多年以后又怎么分得明白哪些是坚守的初心,哪些是美好的一厢情愿呢?

            [一]你将使我成为更好的我

            没错,是我们决定生养你。但是,因为没有征求过你的意见,所以你也不用觉得亏欠太多。事实上,因为对这个世界充满疑虑,你所在的国家又恰好是高难度生存模式,我一直觉得你未必会喜欢这个决定。
            其实想向你表达谢意的是我。因为需要了解你哭的理由,在不断试错之后,我终于更加耐心;因为某次不堪你长时间的哭闹,我反省过内心不自觉的恶意,继而调试出更加平和的情绪环境;因为不想将来只能用十万个「不为什么」来回答你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一直保持高强度的阅读量,关心粮食、蔬菜以及每一个高冷的知识点。

            你将使我成为更好的我。

            [二]不害怕成为一个没有才艺可以表演的人

            如果你想,我会努力告诉你我所理解的世界。听听就好。宇宙洪荒,区区三十余岁的差距,不足以改变我和你同样懵懂无知的事实。因为明白自己的界限,我想在足够早的时候让你接触书籍、互联网以及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切都可以是源泉。
            世界辽阔,很快你就需要自己去拥抱它。期待你有一天对我说,「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你的选择肯定将由自己做出。我也许会给出建议,直到有一天(无论年纪)你自己提出不再需要。
            因为没有被扭送参加各种兴趣班,你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才艺可以表演的人。只要拥有让自己骄傲的东西,有没有吹唢呐或者翻跟头的杂耍功夫,你以后会知道那不重要。  
            不会强迫你喜欢我的球队。其实更多是担心自己费尽心思,结果你却喜欢上同城死敌。那样很没面子。
            名字大概是我必须强加给你的仅有的东西。放心吧,没有宏大的愿景,也不会承载过于美好的祝福。

            你的愿望并不总是能得到满足,因为愿望的定义里不包括「必须满足」。有些愿望必须经过努力之后,才能最大程度显现它之于你的真实价值。

            [三]你和我各人各拿各人的杯子 

            有人在拖家带口之后开始认怂,因为向命运典押了人质。
            我大概会一直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也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你不用担心我会跟你的生活过多地捆绑在一起。你可能需要担心的,是我对你的关注不够。
            所以三十年后我跟你的交流,应该会比「多吃点、多穿点」要多一点点。

            [四]就这样

            如果你的生命用来延续或者甚至是重复我们,未免就太无趣了。我们不会要求你做到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但希望你能不断体会到我们所未能拥有的乐趣。愿你过上我所不曾了解的生活。

            如果一定要说期望的话,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平和而有趣的人,对世界充满善意和好奇。
            一言为定。
             
          (打字期间,协助哺乳两次,哄睡一次,更换尿片三次,尿湿键盘一次。)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234 11
          《寻路中国》:希望接下来不要再错过 http://www.bighead.cn/?p=1161 http://www.bighead.cn/?p=1161#comments Wed, 04 May 2011 16:04:44 +0000 http://www.bighead.cn/?p=1161   中国的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农民离家去城里找工作是怎么一回事?教人们怎么做生意的是谁?他们在哪儿学到汽车制造技术的?他们是如何琢磨出怎样开车的?谁教会小镇上那些精明的女人穿衣化妆的窍门?什么时候开始,推动这个时代的已经不是大规模的政治事件和强力领袖,而是走向城市的农民和边学边干的企业家?

            大概是因为身在其中反而熟视无睹,抑或是自顾不暇根本懒于深究,身处这个急速前进的时代中的大多数人,像熟悉了亲人的鼾声一样,坦然接受了城镇的巨变与喧嚣、工厂的繁荣和衰败,没有(来得及)向事情的缘起发问,也错过了最好的记录时机。

            所以我想我们要感谢何伟(Peter Hessler)。这个“向来喜欢应对在中国生活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美国作者,开着租来的City Special和Santana汽车,以可口可乐、奥利奥和佳得乐充饥,露宿荒野之间、星空之下,或者甘于忍受公安和爱国村民的骚扰而常年居住在城郊小村,用我们大多数人早已忘却的方式亲近这片土地,帮助我们追踪经济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

                     [一]

            

            《寻路中国》中文版封面是一个兵马俑模样的交警塑像。多年前,人们曾经试图用稻草人吓跑小鸟的方式管理交通。这种呈敬礼姿势的交警塑像,现在还偶尔能在一些国道上见到。封面这个塑像应该是在包头,背景天空湛蓝,绿野无垠,柏油马路精致得像是刚毕业的建筑系学生画的效果图,一切干净漂亮,毫无 PS痕迹。
          有趣的是,英文原版封面上,同样的交警塑像,背景却是一片枯黄的平原。那样荒凉的公路上,眼前陡然出现一具扎着白腰带的鲜艳塑像,颇有几分说不出什么意味的诡异。
          是要有怎样的爱国情操,操(这是回音),才能做出这样无聊和无稽的事来?

            《寻路中国》其实是何伟所撰中国纪实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江城》和《甲骨文》)据称由于作者不愿删改,至今未在大陆出版。与对封面的高度敏感形成吊诡反差的是,《寻》书内文对共产党基层政权组织、学校政治教育现状等均有毫不避讳的描述,几次重大政治或宗教风波也指名点到,有司却一一慷慨放过。

            《寻》书封底可以作为序言来读。简洁,明白,并有着扑面而来的诚恳。

                     [二]

            沿着长城一路向西,何伟记录了最后的村庄。

            村庄里的许多人已经看见了更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想得到更多的、在外面或者电视上看见的那些实际利益,但却无法在时常变动的政策和环境下从容辨明方向。在向别的地方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跟他们最亲近的环境已经失去了联系。

            在那些因禾苗、灌溉水管和老年人的浅蓝色棉布衣服而有着“质朴而简单的美感”的贫瘠之地,人们要么跟土地较劲,要么离家外出打工,除此再无其他选择。
            他越开车往前走,就越不明白那些村庄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无法想象二十年之后,谁还会住在那个地方。现在的孩子,可能是在这些地方住过的最后一代人。

            “对于农村生活的艰辛,我并未心存幻想。不能把贫穷想得太美。不过,在驾车穿越这些即将消失的村镇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些许酸楚。那是我瞥见的最后一线生机——最后的小镇,最后的乡村少年,也许还有最后的家庭,兄弟姐妹俱全的大家庭。乡下人特有的诚实与信任,不会随着迁居入城而继续存在。在世界上,陌生人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的地方并不多见。驾车离开安寺村的时候,我有些伤心。”
            我也是。

                     [三]

            从田野调查和写作姿态上而言,《寻》书无限贴近地面。而对于所掌握的大量事实材料,何伟作出的解读很克制,但很可读。

            对于中国的快速变化。他不反对进步,明白我们为何如此急切渴望摆脱贫困。他对我们愿意努力工作,愿意适应变化怀着一种崇敬。但他认为如果这个过程来得太快,必须付出代价。西媒总是着眼于巨大的变化和政治的东西,甚至也会根据农村的一些抗议行为,强调存在着不稳定的风险,但根据他的所见所闻,这个国家的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
            要人们在如此变化的国家站稳根基,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宗教问题。“急剧的变化让很多人感到内心空虚。追求财富的新思想,很容易让人倦怠,很多人都期待着跟他人建立一种更有意义的联系。很多人转而信奉宗教,倒并不一定是他们想跟上帝建立起一种私人联系,而是因为他们想借此与邻居和朋友分享与共担。”

            他认为已经发生了中国版本的工业革命。不一样的是,当美国新兴城镇开始成型时,第一拨居民往往是商人和银行家,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律师。当人们还在住帐篷的时候,当地的第一份报纸已经刊印。最先修好的永久性建筑物一般是法庭和教堂。而在中国快速崛起的新兴城镇,只有商业,没有社会组织。
          其实时至今日仍是如此。成立工会成为当地政府的政治任务,多数企业工会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实现民选和民免,在劳资纠纷中往往扮演配角,沦为工具。

            他觉得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希望释放人的力量,让市场本身建立起丽水这样的新兴城镇。但,仅凭个体意志力究竟能走多远?众多的人口数量、社会机构的缺乏、教育体制改革的缓慢,麻木了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面临的是对人力资源这种财富的浪费。
            在今天,类似深圳这样早前吸引大量劳动力的城市,已经面临用工困难。这与十九世纪美国人力资源状况差相仿佛。是否能充分利用劳动力短缺的诱因、对效率的需求,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危机契机并存。

                     [四]

            他与人们的互动方式应该是坦诚和令人愉悦的(他本人也明显颇为享受与打工者、村民们的友谊),这让他得到大多数人的信任。他的观察建立在这种信任之上,经由敏锐精准的笔法,读来特别痛快。

            他写三岔那个老太太抱怨孩子们很少回村里看她的样子:“现在的年轻人都那个样子!没有人管我们这些老年人!类似的抱怨似乎使老太太感觉很幸福——她躺在炕上,支着畸形的双脚,嘴里谴责着年轻人不照顾老年人,脸上呈现出一片安详的神态。”

            他写马玉发一成不变,简陋而缓慢的日子。

            他总结人们“喜欢谈论中国曾经的伟大,与今天比较,说几句一概而论的话语。”

            他有着天然的同情心:
            他写因八字而被迫更名的魏嘉,以自己的倔强成功延续了姓名使用权。而另一个长期生病的小女孩,“她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用的竟然是自己根本不熟悉的名字。同样糟糕的是,她则竟然以别人的名义离开了这个人世。”
            他写魏子淇的哥哥,一个傻子,“每当傻子想跟人交流的时候,就会扭曲着脸,脸上带着一种表情,仿佛他说话的能力在前一刻刚刚失去,而他正在全力挽留这种能力。”
          在与拙劣的脱衣舞马戏团相处几天后,他“已经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杂技团,怎么也无法再看一次他们的表演”。

            他很喜欢引用中国交通法规考试里的那些冷笑话一样的试题。
            他的租车公司非常有趣。
            他喜欢以嘲弄的姿态描写那些政府官员和执法者,这与他对工友、村民们的态度截然相反。

            他不仅仅是旁观者。他还是重度参与者。他与魏子淇一家的感情,使他唯一一次在书中发怒(因为魏嘉的血源问题)。

                     [五]

            身为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得主,尽管何伟在《寻》书中已经非常克制自己对景致的描写,但还是不乏妙处。仅举一例(内蒙古大雪堵车):
            风雪十分冰冷,就连站在那里都冷得让人受不了。与此同时,卡车驾驶员们钻到车子底下,在路上燃起一堆火,烘烤被冻住的输油管。这样的场景,有种别样的美:荒凉的蒙古大草原覆盖着冰雪,一望无际的黑色桑塔纳轿车,蓝色的解放牌大卡车底下闪烁着橘黄色的火焰。

                     [六]

            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们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我本来以为他说的只是我们的微妙情绪而已。但事实上,这句话对这本书同样成立。何伟帮助我们发现和记录了原本熟视无睹的东西。尽管我们就在这里,但却似乎离它们很远,至少比这个美国人远。一直到了这个时候,才像他说的一样,“在有些地方,人们似乎离去得十分匆忙,每当我看见这些空荡荡的村落,就会对自己说:‘来晚了。’”

            我来晚了。
            希望接下来不要再错过。

          此文发于《高中生之友》 2013年08期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161 8
          随手拍解救路怒症患者 http://www.bighead.cn/?p=1037 http://www.bighead.cn/?p=1037#comments Tue, 05 Apr 2011 22:30:49 +0000 http://www.bighead.cn/?p=1037   作为一个经常在早晚高峰期驾车的轻度路怒症患者,我的中指常常很累。那几个英文单词,也因此变得特别顺口。

          路怒症  Road rage disorder  除了因为自己的间歇性路盲和时常错过路口而对副驾上的人们恼羞成怒之外,我的焦躁乃至愤怒主要来自于路上那些投机取巧的流氓司机们。他们在右拐车道排着长队的时候从左侧直行车道硬塞进一个车头;他们在车流间蛇行,从不打灯,一会儿排成一个S字,一会儿排成一个B字。

            与这个世界的其他不公平一样,“他们”抄了捷径,得了便宜,损害了大多数循规蹈矩者的利益却鲜见受到惩罚,甚至有时还反衬出后者的“呆”和“傻”来,当然难免引发愤恨以及雨后春笋般的中指。
            在某几次带着老婆开着车,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插队的时候,我承认我有直撞上去的冲动。

            冷静之后细想,事实上他们屡屡插队得手的原因显然不是车技上的高人一筹,而是基于守法者不愿惹上麻烦的心理预设,并且,由于技术手段限制,违章成本其实极低。城市交通拥堵如斯,插队党功不可没。

            所以我曾设想过一个QQ敢死队计划,专门修理这班流氓司机:预算三四百万,添置一百辆二手夏利或是QQ(可请腾讯赞助),由专人在各条路面上梭巡,遇上插队或者违章变线,决不避让,直接蹭之。停车,靠边;流氓全责,记得报保险哦亲;搭上半天,明年车险不能打折了哦亲!
            车型可以多种,便于隐蔽;行动不妨宣传,以儆效尤。即使加上人工、油料,整个方案成本也远不够修一公里市政道路所需,对插队党的震慑作用、对城市交通的疏导效果,相信较多修几十公里路更为有效。
            真买一百辆QQ的话,没事还可以连在一起当火车开呢。

            因为落选人大代表,所以这个稍嫌彪悍的想法一直没能实施,中指也于是几乎骨折。

            去年在澳大利亚看过一个导航仪的广告语,叫“Avoid Cargument”,算得上神来之笔。但是要解决因为其他司机产生的路怒,导航仪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还是在澳大利亚,身患路怒症多年的我,墨尔本驾车几天下来,居然心旷神怡。原因无他,去之前研究了澳洲交通,发现电子眼星罗棋布,动辄重罚百余澳币,甚至损害信用记录。可能路费无存,当然小心翼翼。当地司机因为自幼罚大,多数礼让有加,几次和我僵在十字路口,谁也不肯先过。即便绿灯,假如路那边的堵车队尾已经将到横向路面,也概不前行,避免十字路口堵作一团。标识很是明了,辅道,Give way,路权一清二楚。

            虽不至于为治此症而移居异邦,但每天早晚这么举着,中指还是伤不起啊。

            所幸天不负我路怒症病友。前些天无意间看到,深圳交警已可接受市民“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彩信、实体照片,均可成为举报证据;压线、插队,都是严打主要目标。一时全城病友欢欣鼓舞,仅6天即收到举报2000多宗,其中近600宗得以处理。痛快之余,深感我朝蚁民果然是有打小报告的天赋异秉,又可见插队党天怒人怨一以至此。

            事实证明,违规成本稍微提高,违规数量便会急剧减少。仅这最初的一周内,深圳交警接交通拥堵及事故报警据称分别下降了10.03%和38.11%。路怒症患者们通过随手拍完成了自救。

            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1037 6
          五十K http://www.bighead.cn/?p=287 http://www.bighead.cn/?p=287#comments Thu, 10 Mar 2011 18:10:42 +0000 http://www.bighead.cn/?p=287   大学同学有四年没见了。终于等到了宿舍老三的婚礼,早早就跟老七郭敦订了一样时间的机票,准备周末去天津狠狠打两宿牌。有时间的话,顺便参加老三的婚礼。

            还是在八年前,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宿舍里突然开始疯狂玩一种叫做“五十K”的扑克游戏。三副牌,五个人;抓到黑桃A的是一家,其他人是另一家,因此可能一人一家,或者三人一家,彼此并不知情;3<4<……<A<2<5-10-K<4张炸<5张炸<……<12张炸<3张黑桃A;目标是吃到尽可能多的5、10和K,同时尽可能先出完牌。
            
            ……大概这么说,你永远不会知道这种游戏的乐趣。没错,在不玩这个游戏的时间里,其实我也常常忘记它当年为什么会让我们如此痴迷。在每个夜晚,拼两张破桌,垫几张旧报纸,一边抠脚,一边极其暴力地将牌砸在桌上,围观群众一起大叫,炸!炸!七个J!宿舍熄灯,私接电线,打;偷电被查,点上蜡烛,打;蜡烛不让点,到走道里,就着廊灯,继续打。

            旧报纸是我大一大二的时候买的。读完就顺手垫在草席下边,到大三时已经有两公分多高了。因为五十K,那些报纸在一个学期内神奇消失。

            那个学期我们开始找工作。老三、老四阿宝、郭敦、明明和我,相约去上海参加招聘会。厦门到上海,K176,26个小时的火车,在福建境内就走了14个小时。火车慢得像便秘一样。我们随身带着扑克,于是几乎没睡。从厦门打到鹰潭,撒了泡野尿;从鹰潭打到金华,买了坨火腿;从金华打到诸暨,那是郭敦的老家;一直打到上海。

            住的是锦江之星,五个人,一个标间。5P,忘了当时怎么分配的床伴,也忘了当时睡在中间的那位有没有梦到滑雪……XD 第二天到招聘会随便丢了几份简历,匆匆回去,五十K。

            毕业一年后我们重聚厦门。喝完相思酒,安排的第一场活动,就是在系楼的公教里打五十K。师弟师妹从身边走过,仿佛我们从未离开。

            刚刚过去的周末,天津的第一个晚上,最迟的明明夜里十点才赶到。结果是我们一起在酒店里打到三点,老三换成了球。第二天婚礼间隙,我们甚至在宴会厅的角落里打了五轮。婚礼结束的晚上,在一个脏兮兮的地下茶馆打到十二点。

            回想起来,我们的每一次重逢,竟然都是在五十K里度过的。大概是,那么多的记忆,只有在打牌的时候才能想得起来吧。

            毕业的时候,我们的酒瓶排了满满的一个天井。对着瓶吹已经没法过瘾,后来用肯德基的全家桶喝。第二天全家桶找不着了,就光着膀子去超市买了个脸盆,坐芙蓉湖边,端着兜头喝。像那首《The Night That Paddy Murphy Died》唱的一样,“酒瓶传来传去,大家快乐无比”:

          Oh the night that Paddy Murphy died, is a night I’ll never forget
          Some of the lads got roarin roarin’ drunk, some still not sober yet.
          As long as a bottle was passed around everyone was feelin’ gay
          Then O’Leary came with the bagpipes, some music for to play

            超市的啤酒那天晚上居然被我们买光。那个时候,球经常喝得不省人事,甚至吐血。
            可是现在大家都不喝酒了。球的痛风很厉害。有的要开车回北京。诸如此类。我们可耻而心安理得地喝起了橙汁。

            那时候的明明,仅仅是夜宵就可以吃掉一斤半的猪头肉。阿宝可以吃掉一斤饭,只需要两小碟菜。我们常常把川菜馆的米饭吃光,要到对面的馆子里借。
            现在明明已经不吃猪头肉了。仅仅是加了三个蛋的一只煎饼果子,就已经可以让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了。

            那个时候,阿宝在外边跟当时的女友同居。家教很严,常常一个星期不让回宿舍,偶尔出现,身上总是被我们发现许多无名瘀青,问他的时候,却贱嗖嗖的满脸得色。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下,他还是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利用一切机会偷跑回来参加五十K活动。他总是抓一手好牌,然后被坏人们误导,猛炸自家兄弟,于是在大部分时间里担当垫底。
            现在,连阿宝这么纯洁的人都能发明两个黑桃A拆开打的狡猾打法了。

            打牌的时候,明明还是一如从前的淫荡。在我们说闲得蛋疼的时候,他说闲得露卵。
            可是婚礼那天,他坐到他的领导那一桌的时候,老实得就像一个处女。
            
            吃夜宵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婚姻的意义。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离婚。

            我的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大家还在,并且依然像当年那样热爱五十K,热爱狂轰滥炸。难过的是韶光易逝,转眼八年,我们各自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还没打够,我跟郭敦说,我想回来记下五十K的规则,以后可以跟身边的人打。
            郭敦说,没有阿宝、明明,打这个牌有什么意思。

            是啊,有什么意思。这个世界好玩的游戏太多,好玩的东西太多,这个简单的游戏,运气成分远大于技术含量,没有彩头,满1000分归零重新打,如果不是跟你们,打了有什么意思。

            我决定再一次忘记五十K,直到下次我们重逢。

          相关日志

          最近留言

          ]]>
          http://www.bighead.cn/?feed=rss2&p=287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