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希望接下来不要再错过
- 2011年05月05日
- 作者:大头绿豆
中国的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农民离家去城里找工作是怎么一回事?教人们怎么做生意的是谁?他们在哪儿学到汽车制造技术的?他们是如何琢磨出怎样开车的?谁教会小镇上那些精明的女人穿衣化妆的窍门?什么时候开始,推动这个时代的已经不是大规模的政治事件和强力领袖,而是走向城市的农民和边学边干的企业家?
大概是因为身在其中反而熟视无睹,抑或是自顾不暇根本懒于深究,身处这个急速前进的时代中的大多数人,像熟悉了亲人的鼾声一样,坦然接受了城镇的巨变与喧嚣、工厂的繁荣和衰败,没有(来得及)向事情的缘起发问,也错过了最好的记录时机。
所以我想我们要感谢何伟(Peter Hessler)。这个“向来喜欢应对在中国生活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美国作者,开着租来的City Special和Santana汽车,以可口可乐、奥利奥和佳得乐充饥,露宿荒野之间、星空之下,或者甘于忍受公安和爱国村民的骚扰而常年居住在城郊小村,用我们大多数人早已忘却的方式亲近这片土地,帮助我们追踪经济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
1901年11月,李鸿章老师去世。据说,李老师死前曾如是力荐直隶总督人选:“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奇怪的是,袁世凯此等大枭雄,自民国有史以来却并无一本对其有正面评价的书。治史家们是不为也,或不能也?
读到一本好书,看罢一部好电影,勾搭上一个好姑娘,都是叫人高兴的事情。然而那种欢喜的情绪似乎总是极难表达真切。往往在煞费苦心的折腾一番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说的或者写的,与自己的内心体验始终隔着一层似有若无的障壁。你明明是一百分的开心,别人却只能分享到八十分甚或更少,这真让人烦恼。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那天我第一次打开《小王子》,就呆了。不是因为它的清新剔透,而是圣埃克苏佩里的那些画儿。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收到过很多画着小人的卡片,但是一直到那一天看到小王子里面一样的画面,我才知道,原来那些小人和花花草草曾经并且一直在这样忧伤的童话里生长着。
我不是久闲的人,并非周末而长居在家的经验很久没有过了。这两日染了小恙,告病在家,于是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